English

秦陵兵马俑发掘始末

1999-08-23 来源:光明日报 萧苑 我有话说

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行不远,就是名震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内的一号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从葬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之一。

自1974年以来,考古工作队对3个俑坑先后进行了勘探和试掘,基本上了解了坑的形制和内涵。俑坑的规模宏伟,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埋藏的文物丰富,在试掘方内已出土木质战车20乘,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千余件、各类武士俑近7000件,以及大量的实用兵器。

陶俑、陶马的排列是按照当时军阵的编组。一号俑坑是以战车与步兵组合排列的长方阵;二号俑坑是战车、骑兵、步兵混合编组的曲形阵;三号坑的陶俑作仪卫式的夹道排列,是统帅一、二号坑军队的指挥部。车马和俑的制作,形象逼真,是秦国强大军队的缩影。对研究秦的军事装备、编制和军阵的编列等,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秦俑丰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秦俑艺术在我国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始皇陵的三个陪葬俑坑正当陵园东门大道的北边。1974年3月,临潼县宴寨公社下河大队西阳生产队因久旱缺雨,决定打八眼大口井。其中第五眼井的位置,就选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南角。挖进一米时,发现了烧过的红土,他们以为前人曾在此地烧过砖瓦,决定继续深挖。挖到三、四米深时,出现了陶俑;再挖,陶俑全身出现。人们立即把情况报告给公社,第二天公社派人专程到县里报告———埋藏于地下达2000多年的秦始皇兵马俑就这样重见天日了。

这一年的5月,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由陕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组成了“秦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开始了发掘工作。经过初步发掘,很快就能推算出全坑里共有和真人真马一样大的陶俑6000多件。

紧接着,考古工作者又于1976年夏天在一号俑坑的北侧20~25米处探出了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并先后进行了试掘。通过勘探和试掘,发现一、二、三号兵马俑坑的规模宏伟,埋藏的文物丰富,出土的陶俑、陶马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

当年二号和三号俑坑试掘后就又回填。一号坑已出土的千余件陶俑、陶马,经修复后已放在原处陈列。那一列列、一行行的高大兵马俑,神态各异,气势恢宏,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气魄和力量。

考古人员发现,一、二、三号兵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一、二号俑坑因经火焚早已塌陷。三号俑坑系因棚木腐朽自然塌陷,塌陷前曾遭人为的严重破坏,陶俑、陶马被打碎。据史载,项羽入关时曾“燔其宫室营宇”,始皇陵园内的许多地面建筑物此时均被焚毁,至今瓦砾、灰迹、焦土等犹在。专家们因而推测,俑坑可能是被项羽焚烧的。

二号俑坑位于一号俑坑的东端北侧,两坑相距20米。坑的平面为曲尺形,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为98米(均包括门道在内),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坑的东、西两边各有三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一个斜坡门道。俑坑内部的结构是依据兵种的不同而精心设计的。大体可分为四个单元:第一个单元,位于坑的东北角,即曲形顶端的斗子部分,平面近似方形。其四面各有一条宽约3.2米的环廊,中部有四条东西向的过洞,长廊内放置的是立射式的弩兵俑,过洞内是蹲跪式的弩兵俑。第二单元,位于坑的右半部,平面近似方形。其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南北向长阵。第三单元,位于坑的中部,平面呈长方形,东端有一夯土墙与第一单元相隔,墙上辟门,以便相通;西端有一边廊,中部有三条东西向过洞。过洞内是战车、步兵、骑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第四单元,位于俑坑的左侧,平面亦为长方形。其东端与第一单元以墙相隔,墙上辟门,西边有一边廊,中部有三条东西向的过洞,过洞内排列的是骑兵俑,是个长方形的骑兵阵。以上四个单元相对来说是各自独立的,合起来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

三号俑坑位于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两坑相距25米。坑的形制比较特殊,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21.4米,深4.8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坑的结构复杂,东边有一斜坡形门道,进门后正面有一车马房,内放战车一乘。车马房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南北向长廊。长廊的西边各连接一厢房。南厢房由甬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北厢房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北厢房的入口和南边长廊的北口各发现门楣朽木一条。长廊北口的门楣上有等距离的带柄铜环四件,说明原来悬挂有帷幕。长廊和南、北厢房内有武士俑64件,作夹道形排列。武士俑手执仪卫武器铜殳,由此可知这些武士的身分是担负警卫的卫兵,三号坑应是军队的指挥部。

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称作“壁垒”,简称曰“壁”。军队的编列一般分为左、中、右三军,因而一号俑坑可视为右军的“壁垒”;二号俑坑是左军的“壁垒”,三号俑坑是统帅一、二俑坑的指挥部。那么中军在哪儿呢?在一号俑坑的中部北侧,即二、三号俑坑之间,面积为4608平方米地方,其位置正处中军部位,当是中军俑坑位置。但考古人员发掘后发现,坑内填满淤沙,没有发现砖地和木构遗迹,也无陶俑。专家们推测,这个坑没建成的原因,当是由于公元前209年周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到了骊山北麓的戏水河附近,俑坑的工程被迫停工造成的。

这一组兵马俑坑,建筑规模之大在中外考古史上可谓仅见。其占地面积总计约为两万平方米。仅挖坑一项的土方工程量就达十万余立方米。所用的木料均为巨大的松柏木,根据遗留的木槽看,有的棚木直径为68厘米、长达10余米。初步计算,一、二、三号俑坑共用木料8000余立方米,棚木上铺的苇席和竹席1.8万多平方米,铺地用砖25万余块。加上7000余件大型陶俑、陶马的制作,其工程量和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十分惊人的。

建造这么大的俑坑,绝非短期可成。那么俑坑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共用了多长时间?史无记载。根据俑坑出土兵器上刻辞的纪年看,最早的是始皇“三年”,最晚为始皇“十九年”。这说明兵器放进俑坑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始皇“十九年”(前228年)。此距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相距7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可见秦始皇陵的大规模修筑是从统一后开始的。结合兵器刻辞分析,秦俑坑的修建工程有可能是在统一前后不久开始的。直到公元前209年被迫停工,前后大约费时十年左右。

我国考古界自1974年陆续找到3个秦俑坑。据考古探察,3个俑坑内共埋藏近8000件陶质兵马。然而,千余件兵马俑陆续出土后,尚存的部分彩绘层因湿度变化出现起翘、卷曲以至脱落;数千兵马俑赖以依存的俑坑隔梁等土遗址,出现干裂、隙缝等日趋严重的现象。秦俑博物馆于八十年代中成立了专门的科研课题组进行防治试验和研究,取得了很好效果。他们应用新方法对5个陶俑头和十几个大小俑身残片进行实际保护,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分别达到二、三年至五、六年,其彩绘层都牢牢地保存在陶俑上。

基于上述情况,随后秦俑二号坑第二阶段的考古发掘就得以顺利进行。秦俑考古队在第一阶段大面积揭露出俑坑上部密梁平顶建筑遗迹的基础上,首先在东北部进行细致的清理发掘,并在1998年底看到弩兵俑。

一、三号秦俑坑经过发掘已建展厅,分别于1979年、1989年对外开放。唯有步、骑、车、弩诸兵种齐全,军阵布局复杂,被认为是秦俑精华部分的二号坑,作为“压轴戏”于1994年3月才开始第一阶段发掘,重新出土了一批陶俑陶马。1997年8月开始第二阶段的发掘,到1998年已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据探测,这是个弩兵军阵内有大批形态不同的立式和蹲跪式姿势的陶俑。从已暴露的棚木遗迹看,二号坑较已发掘的一、三号坑保存情况更好,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

相信不久的将来,秦兵马俑将会以更加完整的阵容和更恢宏的气势展示在世界面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